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824章 大学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PS:晚上还有一章,有点晚

    赵无恤豪言壮语让苌弘惊讶,他从中窥见了熊熊野心,在为成周和刘氏担忧之余,“学宫”二字又让他充满好奇。

    “何为学宫?”

    “学宫,就是大学。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,立大学以教於国,设庠序以化於。庠序又被称之为小学,务在教童子识字认数,明礼修德。至于大学,是让如同当年苌叔一样的成年士人继续进修深造的地方,入学者可尽情阅览群书,在诸位闻人指点下进学。”

    在邺城建立一座崭新的学宫,让其成为赵氏、晋国,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的“大学”,这是赵无恤很早之前就产生的想法。

    他并非没有施行过教育政策,但早年的赵无恤并没有现在这么成熟,他在鲁国颁布的一些举措太过理想化,比如在各地进驻灵鹊医者改善医疗条件,比如在乡中普及蒙学,在实行一段时间后都陷入了瓶颈中。

    灵鹊们飞的太散,医生经验不足,导致诊治速度低下,各地药材不足,医馆也迟迟不能转亏为盈,随着扁鹊的老去,年轻一代的医者有些青黄不接。至于蒙学,也要财政部门在上计中倒贴钱,想要在鲁国每座乡普及开来不但需要大量资金,还需要海量的识字老师,前者且不说,后者是根本无从解决的问题。所以只能在每个县和大邑设置一两所而已,乡闾中只能又回归到乡射礼里进行间歇性的教学。

    归根结底,还是生产太过落后,基础人才太少。识字率较高的鲁国尚且如此,更别说其他地方了。所以担任晋国上卿后,针对赵氏领地内人才不足的情况,赵无恤冥思苦想,要如何才能突破以前的不足,找到一种最合适这个时代的育才择才方式呢?

    在府库不充裕,识字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强行推广蒙学是行不通的。先前的招揽食客适用于封君、领主,对于赵无恤这种带甲三四千乘的有国有家者显然已不适用。

    所以赵无恤便灵机一动,与其四处去寻访贤能,不如让贤人自己送上门来,这些从天下各国收集整理的万卷书籍,就是鱼饵!

    在书籍缺乏,天下士人却求学若渴的先秦时代,哪里有知识,哪里就会成为文化中心!

    赵无恤记得,后世日人内藤湖南有一段论述,讲先秦时期华夏文化中心的转移,先在成周守藏室,后到鲁国曲阜杏林,之后是魏国西河,在之后是齐国稷下,这几次转移,都是百年之内发生的事情……

    周守藏室吸引了孔丘、计然、苌弘等人来求学,是因为老子将它打理得井井有条,这里有丰富的书籍可查阅。鲁国曲阜吸引了东方士人、黎庶甚至游侠络绎不绝,则是因为孔子、少正卯等人首开私学,尤其是孔子有教无类,听过他讲课的弟子多达两三千。

    这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,至于还未发生的事情,赵无恤也一清二楚。

    在历史上,孔子去世后,其弟子子夏来到魏国西河(河西)讲学,传播儒家经典、文化,吸引了大量中原士人,如公羊高、谷梁赤、段干木和子贡的弟子田子方,甚至连吴起、李悝、西门豹也从中受益,他们中有不少人成为魏国的治世良臣,开创了魏文魏武魏惠三代霸业,将赵韩两国甩得远远的……

    至于百年后田齐桓公的稷下学宫,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诸子百家荟萃于此,相互争奇斗妍,殷周的知识在那里发酵,最后酝酿出了一个伟大的时代:百家争鸣!

    不过在赵无恤看来,这两件事只怕是不会发生了,至少不会在河西和临淄发生,因为接过老子、孔子二人传播文教使命的,将是他,是邺城的新学宫!

    就让河北成为华夏新的文化中心吧!

    “晋国的新绛泮宫在内战开始后便荒废了,如今晋已迁都,铜鞮狭小,不足以建立学校,故而我打算把学宫放在邺城。先建立守藏室藏天下之书,再请苌叔和遽伯玉、颜阖、史赵等闻人坐镇主持,一面整理书籍,一面也推陈出新,编篡新书,吸引晋国和诸侯士人来此求学。苌叔觉得此策可行否?”

    苌弘闭上了眼,思索片刻后道:“如此一来,非但晋国,天下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