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p; “子通有何难言之事?但说无妨。”
高季式犹豫许久,才说道:
“其实大将军无需再赠我绢布,纵使受罚,季式也知道是大将军忧心末将的安危,以作警示而已。”
当初高季式与段韶、斛律光共夺潼关,但因他轻身先登的行为,高澄只授予爵位,承诺的三千匹布绢分赐给了段韶、斛律光。
之后,高澄又命人回洛阳,从自己积攒的俸禄里拿了一千匹补偿给高季式。
高季式护送高澄家卷先回洛阳,自然已经知道了前因后果。
对此,高澄笑道:
“罚没你布绢千匹,是大将军惩罚部将不听告戒,赠予你布绢千匹,是高子惠感激子通多年护卫。”
高季式神色肃然道:
“子惠且放心,但凡有我高子通在,绝不会让人伤你一根头发。”
虽然家中还有四位孕妇在望,但高澄还是决定以公事为重,先往中书省就职。
中书省的大堂内,众幕僚齐聚,护军将军赵彦深、大将军府司马王士良等留守之人各自向高澄汇报。
通过他们的陈述,高澄也大体了解了自己离开期间,洛阳都发生了什么事。
西征大军兵败的消息传回,并没有掀起动乱,最大的功臣还是执掌禁军的赵彦深,与掌控听望司的王士良。
两人都是谨慎的性子,洛阳宗室力量被高澄犁清过一次,也没有掀起风浪。
高澄也就着这个机会与赵彦深、王士良说了两人职位的调动。
有杨愔、崔季舒在前,赵彦深对于外放地方担任刺史,其实早就有了心理准备,又有高澄习惯性的那一番宰辅必经州郡历练,对于担任青州刺史一职,无论如何也不会生出抵触情绪。
而王士良紧随赵彦深的道路,调离高澄幕府,由大将军府司马转任护军将军,掌管禁军,同样是一种高升。
而新任大将军府司马,自然是随高澄南下的张亮,高澄同时也将听望司交由他来主管。
张亮也继孙搴、陈元康、赵彦深、王士良后,成为第五任听望司主事。
在众人离去时,高澄将赵彦深留了先来,托这位青州刺史顺道向南青州刺史李徽伯带句话:可以送李昌仪来洛阳成婚了。
送走了一众幕僚,高澄也开始了他的办公。
作为吏部尚书的高澄,为段荣、杨愔等人的职位调动上疏。
而中书监高澄,则对吏部尚书高澄的奏疏,给予批示:‘言之有理,准!’
想了想,觉得不得劲,又在末尾或添一句:‘高卿辛苦,莫要操劳。’
或加一句:‘高卿实乃国之干臣。’
更有甚者,后边赫然写了:‘非高卿,朕无以治天下。’
就冲这份本事,穿越到了明朝万历初期,就算当不成首辅,也能胜任首辅心腹吧。
小高王一边书写奏疏,一边自己予以批复,乐此不疲之余,也不经感慨:有权真的可以为所欲为。
左手倒右手,才片刻功夫,在晋阳与高欢商议的人事任免,尽数在吏部尚书高澄与中书监高澄的共同决议下,予以通过。
元善见?
天子还年幼,就别折腾他了,留在宫里安心学医难道不好吗?
真把元善见叫来观政,看着高澄肆意妄为,闹心的可不是自己。
小高王看在大舅子兼妹夫的情分上,还是给小皇帝留了体面。
高澄任中书监,执掌中书省,原有的中书令已经去职,即使中书监位次高于中书令,但谁又敢和他共享职权。
小高王贪权之名,可不比他好色的臭名声好多少。
一个洛阳不能有两个话事人,一个中书省又怎么能再容下一个中书令。
高澄也对自己的工作重心有了规划。
未来一段时间,他将坐镇中书省,筹备各项改革。
而尚书省,暂时交由高隆之与李元忠这俩左右仆射主持。
考功曹郎中崔暹早已升任吏部侍郎,名正言顺为他代管吏部,仍兼考功曹郎中。
命人把这些诏书送往吏部登录,同时由中书省再行颁发。
高澄还特意命人往东荆州向杨愔送信,让他顺道来一趟洛阳,与自己相见。
相州刺史一职,因邺城的原因,着实紧要,高澄必须与这位心腹见上一面。
处理完所有的职位调动,高澄这才动身回渤海王府。
不止尔朱英娥、小尔朱、宋氏、元明月四名孕妇,就连李祖猗、王思政之女王氏对他也是望眼欲穿。
高澄来不及与众女互诉离别之苦,只是稍加安抚之后,便回了厢房,陆续招来高洋府中的几名婢女,询问他这段时间的作为。